中泰的本土非遗文化可以带动土生土长的青少年们学习与传承,也可带动新老中泰人对中泰的非遗文化产生文化认同与自信,热爱它,并愿意传承下去。此次中泰街道公益创投青少年项目从挖掘中泰非遗文化着手,选取了兼具趣味性与可操作性的四项中泰本土传统文化项目(中泰茶文化、中泰小竹偶、中泰梅花锣鼓与中泰竹笛文化),落地在中泰街道的6个社区,扩大本土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01中泰“竹偶人”
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竹偶人,并进行竹偶人对战,在边学边玩中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魅力。竹偶人在2008年入选了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现场,小朋友们用一根棉线将纽扣和9节细竹枝穿成小人状。棉线从竹偶人的脚底穿出,再穿进桌子之间的缝里。这时候,只要用手把线一拉紧,竹偶人就“噌”地一下立起来,相互对战,如同木偶戏一般。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学习到了竹偶人制作方法,在欢乐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也增强了小朋友们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这些经历岁月洗礼的文化仍焕发出奇光异彩。

02中泰竹笛
青少年走进紫荆村竹笛展示馆,从“铜岭竹音,玉笛飞声”开始,开启了奇妙的竹笛展示馆之旅。志愿者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竹笛的历史、起源以及竹笛的国艺地位,馆内的各类笛子展品,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大家深深沉浸在竹笛的魅力中。
非遗传承人黄卫东老师亲自带领大家参观了竹笛厂,尽管烈日当空,但大家都在乐器厂的屋檐下聚精会神听黄老师讲解如何制作竹笛。黄老师耐心地指导家长与孩子们进行打磨、缠线等步骤,他的细致讲解和个别指导让整个过程更加顺利和有趣。
在制作竹笛的过程中,家长们与孩子们紧密合作,相互帮助,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大家在亲手制作的竹笛上刻下了自己的专属印记,这个印记不仅代表了他们对中泰竹笛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是他们参与这次活动的纪念和见证。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体验活动,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泰竹笛的文化内涵,也为自己和孩子们开阔了视野。


03中泰梅花锣鼓
梅花锣鼓的传承人邵仲春来到了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小课堂。邵仲春爷爷向孩子们介绍了梅花锣鼓这一曲艺的历史由来和音乐特点,并亲自演示了梅花锣鼓的演奏方法。孩子们的小脸上洋溢着好奇的神情,时不时举手提问,邵仲春爷爷也耐心地为这些小伢儿一一解答。
最后在邵仲春爷爷的指导下组成了一支小小“梅花锣鼓队”,像模像样地演奏起来。
这堂趣味横生的非遗文化小课堂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审美,更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乐趣。


04中泰茶文化
专业的茶艺老师从茶的发展历程、饮茶的变化、茶叶品种以及茶席上的礼仪等知识向小朋友们进行了详细讲解。随后茶艺老师以中泰茶的龙井茶为例,带领小朋友们亲自泡茶、品茶、鉴茶。茶泡好后,小朋友们纷纷捧杯慢饮细酌品味清幽茶香,现场茶香弥漫,沁人心脾。
此次非遗茶文化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一颗中国茶文化的种子,不仅提升了辖区内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更是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项目为孩子们接触非遗项目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泰本土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为自己和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引导更多有兴趣、有志向的孩子投身非遗传承的实践之中。孩子们对项目内容参与度高,兴趣盎然,互动效果佳,同时也通过亲身实践沉浸式的体验了传统文化,印象更加深刻。
在以后未来的社区活动开展中,我们定不忘初心,将非遗传承延续下去。同时我们希望将这些小朋友培养成文化宣传小使者,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本土传统文化的宣传实践队伍中来,共同完成守护本土传统文化的使命。